南懷瑾先生|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語(春分日)
編者按:
今日春分,明日世界森林日。
漢代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中說:“春分者,陰陽相半也,故晝夜均而寒暑平。”今天起,晝漸長,日漸暖。古時之人,會“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”,也會“開君一壺酒,細酌對春風。”春分邂逅世界森林日,萬物復蘇的好時光,最宜出門踏春,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氣息。
近日電影《阿凡達》重映,也非常適合大家在春日去看。導演卡梅隆展現了一片迷人的潘朵拉原始森林,陽光下的樹蕨繁茂蔥郁,珍奇異獸則在其間繁衍生息,處處都是自然的呢喃。在潘朵拉星球Navi人的意識裡,人與自然萬物是連結一體的。影片圍繞著萬物有靈、天人合一的主題,展開了一場自然奇觀的盛宴。
管理學大師彼得·聖吉曾說:“我不能想像,任何企圖解決人類巨大社會和生態失衡問題的方法,竟然沒跨過人與自然重新連接的門檻。正如Blackfoot印第安人所說,‘我們的第一個關係是與地球母親的關係。如果這種關係受損,我們所有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損害’。而這種與大自然的重新連接是一種內在的修養。”
而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,老子就曾道出人應效法宇宙天地的千古密語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上古之人為何能與生物打成一片?什麼才是“道法自然”的真正奧義?春分之日,我們共同聆聽南懷瑾先生講述東方道法自然的宇宙智慧觀,重獲與大自然深度連接的能力。
Paul Barton為大象演奏
德彪西《月光曲》
”太古神聖之人,備知萬物情態,悉解異類音聲。會而聚之,訓而受之,同於人民。故先會鬼神魑魅,次達八方人民,末聚禽獸蟲蛾。言血氣之類,心智不殊遠也。神聖知其如此,故其所教訓者,無所遺逸焉。”
“太古神聖之人”,他說上古的上古,就是最初的最初,剛剛建立起來的人類社會,那些祖先們,我們稱他們在人神之間。上次提到過,譬如伏羲、女媧,人的面孔,蛇的身體,各種各樣。那時這些神聖之人,“備知萬物情態”,等於佛經裡說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心理。“悉解異類音聲”,完全瞭解異類的各種聲音,連講話都懂。
“會而聚之”,上古的人能夠瞭解生物一切的音聲,也曉得它們的意思、它們的心理。所以人跟生物相處得很好,“訓而受之,同於人民”,乃至領導它們,都住在一起。因此他說我們老祖宗們,最初的那個所謂盤古——後人認為是假想的,天皇氏、地皇氏、人皇氏,這叫三皇,他們都同鬼神相通。一直到大禹治水時,歷史上記載還有很多鬼神都來幫忙,“故先會鬼神魑魅”,魑魅魍魎,在後世的佛學就叫做非人。印度傳過來的非人說,有各種不同,天龍八部很多都是非人,所謂音樂神啊,蟒蛇神啊,各種名稱不同。他說我們上古老祖宗們,能夠跟生物打成一片,而且跟鬼神相通,也能指揮他們。然後“次達八方人民”,人與非人之間能夠溝通,所以到達八方,東南西北加上四個角,共八方的人類都能夠聚會在一起。同時“末聚禽獸蟲蛾”,乃至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可以溝通,因為懂得它們的語言。
“言血氣之類,心智不殊遠也”,總而言之,這個歷史的資料告訴我們,結論在這個地方,凡是宇宙間的生物,有血有肉的,思想和智慧差距不會太遠。我們不要看到生物就說沒有智慧,一條魚啊、一條蟲啊,都有它的語言、有它的心態。
所以佛說一切眾生平等,這裡說心智不會差得太遠。因為我們上古老祖宗懂這個道理,“神聖知其如此”,所以能夠教育它們,而且生物都聽他們指揮,“無所遺逸焉”,因此也能夠愛護、保護它們,它們也沒有跟人類分開。這就是我們《易經》所提到的“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”,所以人類不過是生物界的一類。現在人類自己認為最高明,不斷消滅其他類的生命,以致戰爭連連,就因為我們千萬年來消滅其他的生命太多了,人類應該受一點報應。
——《列子臆說》
“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,神無以靈將恐歇,穀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。”
“天無以清將恐裂”,太空永遠是清淨的,人類現在用自己的聰明,科學的發明,擾亂太空;但太空力量大,擾亂再多卻會撥回轉來。如果擾亂太空過分厲害的話,人類也只有毀滅自己了。
“地無以寧將恐發”,我們生活居住的這個大地,本來應該是平靜安寧的,可是地球不斷遭到人類的侵入,挖石油、採煤礦等,使“地無以寧”。大地不能安寧,“將恐發”,就難免發生地震、洪水各種災難了。
“神無以靈將恐歇”,人的思想每天要做到清淨無為,尤其現在工業時代,大家忙碌得喘不過氣來,一天之中,盡可能休息幾次,所謂養養神。以現在的名詞,腦筋多幾次時間休息,讓腦筋空空洞洞的,什麼都不要想,智慧才會出來,才能更靈敏。如果精神每天不收斂一下,不做到靈敏,那麼“將恐歇”,最後昏頭昏腦,頭腦崩潰了。
“穀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”,前面說“穀得一以盈”,空靈中充滿功能,這個宇宙生生不息,如果沒有功能充盈,萬物不再生,恐怕一切就滅絕了。
——《老子他說》
“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”。
這一段談“天”說“地”,卻又忽然鑽出一個“王”來,王是代表人。依中國傳統文化,始終將“天、地、人”三者並排共列,而人在其中。為什麼呢?因為中國文化最講究“人道”,人文的精神最為濃厚,人道的價值最被看重。
假定我們現在出個考題,“人生的價值是什麼?”或者“人生的目的是什麼?”若以中國文化思想的觀點來作答,答案只有一個——“參贊天地之化育”(《周易·繫辭傳》)。“參贊天地之化育”,正是人道價值之所在。
那麼,“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”。“域”是代表廣大的宇宙領域...老子說,在這一無窮無盡的宇宙中,有四種東西是最主要、最關鍵性的,而人的價值占了其中之一。四大中人的代表是“王”,中國上古文化解釋“王”者,旺也,用也...宇宙中何以人能與“道大、天大、地大”同列為四大之一呢?這是因為人類的聰明才智,能夠“參贊天地之化育”,克服宇宙自然界對人存在不利的因素,在天地間開演一套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。
既然人的地位有這麼的重要,這麼的特殊,下面老子便接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,如何修道,如何行道。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
這是老子千古不易的密語,為老子思想的精華所在,懂了這番話的道理,也就差不多掌握了修道、行道的關鍵了。
在這裡這個“法”字是動詞,是效法、學習的意思。人要效法大地,大地則依法於天,這裡的“天”,是指有形的太陽系統的自然物理的天,也就是天文學上的天體之天,它不是抽象的概念。地依法於天,天則要效法道,以道為其運行的依歸。那麼,道又以什麼為效法的物件呢?“道法自然。”
這個“自然”的確實含義又是如何呢?答案很簡單,“自然”二字,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,便要分開來講,“自”便是自在的本身,“然”是當然如此。
老子所說的“自然”,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,道是“自然”如此,“自然”便是道,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,道是本來如是,原來如此,所以謂之“自然”。
佛家有一個名詞“法爾如是”,它是說明諸法本身本來就是這個樣子...從“法爾如是”來看“道法自然”,最清楚不過了。“道法自然”,而“自然”自己本身原來就是如此這般,沒有別的規範可尋,再也找不到一個東西可以另為之主,“道”就是“自然”,“自然而然”,就是“法爾如是”。
中國道家有句名言:“人身是一小天地”,認清這個觀念,打坐修道就容易上路,你只須讓自己的身心自然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那般自然,豈不真得自在。
傳統的道家,認為我們人身便是一個小天地,胃就像大地,地球上有長江、黃河,和胃連帶關係的,在前面管道便是長江,在後面的管道便是黃河;其他別種器官,有的代表月亮,有的代表太陽,都在不停地運動。
人打起坐來,心理上讓它自然地清靜,不去幹擾身體各個器官的運作與血液迴圈,使之自自然然地合乎天地運轉的法則,身體就會自然越來越健康。平常我們身體所以四大不調,疾病叢生,都是腦子裡的意識、思想太多太亂,擾亂了體能原本合于自然的運行法則,因此才產生了疾病的現象,才有苦樂的感受。
——《老子他說初續合集》
一個人達到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宇宙的法則都把握在手,就是古人得了道的“宇宙在手,萬法由心”的境界。智慧到達這樣的成就,一切隨意自在,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,上帝的境界,這樣才是完成了一個人生。人是應該向這個目標來努力的。智慧的成就,同天地的法則一樣,“與天地相似”,一切合于自然之道,“故不違”。因此老子也提到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話。法就是效法,我們人生的境界始終與宇宙的法則、天地的法則合在一起,也就是說,不違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則。
——《易經系傳別講》
往期 · 推荐
歡迎點擊閱讀
真正的幸福在哪裡?2021,不遠求(觀電影法之《心靈奇旅》)
成由勤俭败由奢
“嫦娥奔月”的傳說,對人類迎接未來太空文明有何深刻啟示?商貿不要浮誇的“繁榮”,必須要“居安思危”要懂得“吃飯難”的道理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苦才是人生?股票、期貨、金融衍生產品...不要玩昏了頭……真正的政治最高點是四個字,“安居樂業”無往而不勝的“ 天下第一拳 ”成年人的第一課酒不醉人人自醉,色不迷人人自迷人能做好這六點, 就天下太平了逢凶化吉的“密碼”教化的最高道理,“無師自通”美國文化不是人文文化的指標我從不跟著時代走